您的位置:首页>栏目首页 > 人才 >

国际教育圈“流浪老师”增多:两三年跳槽N所学校,简历稀碎,何去何从?

2023-09-09 14:19:22    来源:搜狐教育

国际教育圈“流浪老师”增多:两三年跳槽N所学校,简历稀碎,何去何从?

每逢国际学校招聘季,用人学校常常会收到不少令人头疼的教师简历,应聘者从业时间不长但经历却极其“丰富”,从教两三年就任职过好几所国际学校,却在每所学校都如“蜻蜓点水”干不长,似乎在不断迁徙流浪。在眼下的行业动荡时期,为何这种“流浪教师”越来越多?他们的挣扎暗藏着哪些隐痛?


【资料图】

01 三年辗转N所学校,难道都是学校不靠谱?

短短三年,在深圳国际教育圈摸爬滚打的Caroline先后辗转了三所国际学校。在Caroline任职的学校中,有中资的,外资的,也有合资的;有的主打快乐教育,有的笃信“衡水模式”,还有的资质不合规突然解散。她无奈地成了“流浪老师”,频繁求职应聘。

尽管在每一家学校工作时间都不长,她却经历了职业生涯的动荡与徘徊,甚至想彻底远离国际教育行业;同时她也目睹了国际学校在政策、管理、教学等方面的交锋中跌宕起伏。三年换三所学校,Caroline不禁苦笑:“流浪教师”说的就是我!

Caroline每次离职的原因各不相同,或出于学校本身的不稳定,或由于自己对学校“水土不服”。据她回忆,其中一所国际学校的“不靠谱”其实早有端倪。她是暑假期间去面试,之后学校杳无音信,开学后又突然通知她尽快到班级上课,弄得她措手不及。学校的一通操作不按常理出牌,让Caroline傻了眼。工作没多久,她便发现校方领导对国际教育体系不熟悉,很多做法与体制内应试教育如出一辙,完全不是她想象中的国际学校氛围。因此,Caroline果断离开,她走之后发现不少同事也相继离职。

而另一所外资学校在Caroline看来,氛围自由开放,很有前景。但经过一段时间,她却发现,对于学校老师而言,除了教学,还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,需要应对职场的各种复杂关系,在这方面,她很欠缺,因此只得再一次无奈地选择离场。

Caroline选择教师工作的初衷是在稳定的平台实现自己的职场飞跃,而令她没想到的是,自己紧接着又从第三所国际学校离职了。这个学校更多地受困于校方管理层的利益博弈。在主打“快乐教育”的外方校长带队下,家长们投诉学校管理松散,董事会综合考量后聘任了中方校长,“衡水式”风格凸显。学生严重不适应,学业表现没有任何提高。在中外方管理的纠结下,Caroline也在适应这种理念冲突,在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处理中保持微妙平衡,日渐心累,力不从心。

直到现在,Caroline还在纠结:到底是自己不适合国际教育行业还是没遇到对的学校?

02 经历太过“丰富”,简历稀碎?“流浪教师”到底想要什么?

本科北大出身的张玮在毕业十年后先后转战了五六所学校,涵盖了公立学校、民办外国语学校、公立高中国际部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等学校类型。张玮发现,由于进入职场后每个年龄阶段的需求、目标有所不同,因此职业的选择也不得不反复更换。

最开始,他为获得北京户口,先是进入了公立学校任教数年,后来凭着一腔教育热血,进入了北京的两所创新学校,而这类学校也乐于以高材生们的教育背景作为“卖点”招揽生源。但后期,他发现,学校办学资质、升学渠道、管理模式、稳定性差等问题,不少家长还是选择回归常规升学轨道。在这种情况下,张玮也随之投向了收入更高的民办国际化学校,之后又考虑学术氛围选择了生源更好的公立学校国际部。

曾有一段时间,他在“逃离北上广”的呼声中离开过北京,去往长三角地区的一所国际学校,换了城市,也换了工作节奏。但后来还是回到了北京,重新应聘到一所老牌民办外国语学校。“找工作越来越难,换工作的勇气也越来越少。”他说。

在国际教育行业资深猎头、顶思人才教师招聘顾问Jaycee看来,“流浪教师”的遭遇绝非个例,这不仅反映出个体的挣扎,还有行业的整体动荡状态。

Jaycee在招聘中遇到过一些简历极其“丰富”的年轻教师,他们屡次跳槽,在每家学校待的时间都不长。这一点对于一些大平台而言是非常不稳定的因素,面对这些教师,他们通常持保守态度。而这又会导致这部分教师寻求不到成熟、规范的优质平台,只能在后梯队的学校腾挪,从而陷入持续跳槽的恶性循环。

而行业目前还在调整稳定期,一边是新建校减少,一边是“暴雷”倒闭潮,行业的变化也使得一部分教师们更加浮躁。资质、生源等是悬在国际学校头上的几把利刃,教师也在动荡的缝隙中努力寻找新的生机。

03 教师挣扎还是行业动荡?“流浪教师”迁徙的五大隐痛

Jaycee始终认为,“流浪教师”群体不断迁徙的因素很多,既与个人发展相关,又牵涉学校及行业变化。

其一是薪酬,特别是对于新教师而言,初入社会经济压力大,“向钱看”也是理性考量。

其二是职业满意度,如果教师对学校的工作条件、管理制度及校园文化感到不满,他们可能会寻求更好的环境,果断选择“出坑”。

其三是职业成长,教师会向往专业上更加具有优势的学科组,寻找职业发展、晋升更有空间的学校。

其四是合同性质,一些国际化学校新教师的合同期很短,一年一签并非怪事,甚至有一学期一签的少数情况,这也是导致教师频繁更换工作的原因。

其五是学校调整和生源变化,民办学校与企业类似,可能会面临财务困难,当学校不得不重组或倒闭时,教师只能选择离开;而当国际课程停开时,相应的师资也会被遣散;此外,学校的生源下降时,班额减少,教师需求量也会减少。

除此之外,“流浪教师”背后还存在职业选择与被选择,适合与不适合的问题。国际学校教师在行业内头几年的辗转其实是对职业道路的摸索,能够反映出这份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、沟通技巧等自己是否能够匹配。

前两年,许多培训机构的英语教师涌向国际学校,尽管他们有帮助学生尽快“出分”的教学优势,但却因不适配学校的“育人”需求而被放入“待定”名单中。在考察培训机构老师时,投资人一般关注“三率”,即留生率、升学率、招生率,这是明确的数字指标;而对于学校的老师而言,教书、德育、家校沟通等的权重并不低于硬性的绩效考核。

因此,一个能带学生迅速“出分”的培训机构老师并不一定适合在学校工作;而一个在学校深得好评的良师并不一定能适应去机构拼成绩。通常,教师的“能力值”要与岗位的需求相匹配,才能实现“双向奔赴”。

对此,Jaycee认为教师在国际学校间的频繁跳槽也是同样道理,教师是在“变换”中寻找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地方。老学校平台稳定性强,有“大厂”背书的作用,但工资不一定会特别高,而新学校一切都需要开拓,升职空间或许更大。此外,民办双语校、外籍子女校、公立国际部等都有自己独特的氛围和文化,对于不同性格、职业追求的教师来说,匹配度也不一样。

结语

一边是行业调整、学校变化,一边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需求,一批人主动或被动地成为国际学校行业的“流浪教师”。在不断地试错和磨合中,他们有的选择离开,有的选择深耕。从“流浪教师”到“’稳定教师”,每个人都努力地调整规划,投入精力,探索未来;每个人也在时间与耐心的沉淀中越走越远。

作者 | 敖竹梅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